中国的钢铁行业似乎永远是个“不高兴的孩子”,以前是因为“钢铁糖果少”而苦恼,而现在没几年的时间一下子又开始为如何安置迅速膨胀的钢铁产能而绞尽脑汁了。
面对形势的急剧变化,如何寻找新的出路成了当下钢铁行业精英们共同思考的问题。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似乎并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因为钢铁行业依然处在同质化竞争的水深火热之中,当前的钢铁行业在营销手段上依然主打“价格牌”,无论是建材还是前几年热炒的高技术板材领域,目前都是竞争的红海。
究竟为什么会演变成这样呢?我们总在说是因为技术上不可复制性差,但是这只是表象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们的思维始终没有跳出钢铁这个圈子,始终在钢铁这个领域打转,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一旦限定了领域之后,思考必然会出现局限。
中国钢铁行业的同质化现在面临的最大症结不在于产品同质化,也不在于技术同质化,根源在于大家思维同质化。这种思维的局限使得整个行业都跳不出产业思维的逻辑,一味只是按照生产流程的思维去考虑出路,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多数先模仿再同质的路径,最终将原本的中高档钢铁产品变成了大路货,利润一落千丈。这种现象在中国钢铁行业的石油套管和汽车用钢中都曾经和正在上演着。
在金融持续渗透的大背景下,我们在发展钢铁产业的时候思维是不是也应该天马行空些呢?有谁规定钢铁生产企业一定是生产钢铁产品的组织?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武钢养猪进军餐饮业其实我们并不应该感到惊讶,同样,财达证券多年来为河北钢铁集团贡献近一半的利润不是钢铁业的悲哀而是企业的明智。“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现在早已不是钢铁资源短缺的时代,钢铁企业应该转变观念。拥有其他行业无法比拟的资源和资金优势的钢铁生产企业现在更应该将自己定位成一个发展的平台,在这个平台里面既有延伸的物流等产业链条,同样也有巨大的资金流,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小型的金融融资平台,少了条条框框之后,钢铁行业的经营边界就会变得更加宽广,而边界的延伸伴随而来就是发展空间的提升,思维上多了些天马行空之后,企业再度起航的时候和同行撞车的概率也自然会降下来。
但是这一切都需要时间,需要精英们在思维中转弯,从而为钢铁赢得庞大的商业生态环境来获取新生。